《光明日报》邀请惠州90后党员亲述这件大事 →
2024年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,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”。
农村互助养老有哪些新做法、新亮点?老年人对此有何感受与期盼?如何真正让老年人在“家门口”幸福养老?
《光明日报》特邀请一线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,为共筑幸福家园出谋划策。
其中就有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长者饭堂负责人严梦婷。
讲述人:广东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长者饭堂负责人 严梦婷
我是土生土长的下源村人,一名90后党员。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00人左右,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。许多中青年常年在外打工,一些留守老人的吃饭成了问题,“冷饭配咸鱼”是常有的事。对失能、空巢老人来说,吃饭就是大问题了。
此前,村委会多次与我商议开办长者饭堂的可行性。最后,我们商定将村里250平方米的百年老宅改建为下源村长者饭堂。1月15日,饭堂开门试营业。3个多月来,每天都有百余位老人来吃午饭。
长者饭堂每天提供两荤一素、一饭一汤,一周内每天的菜谱都不重样,价格也很便宜,60至74岁的老人每餐自费5元,75岁及以上的老人每餐自费2元,百岁老人及五保户免费用餐。我还记得有一位阿姨拉着我说:“阿婷,2块钱连雪糕都买不到了,但还能在村里吃上这么可口的饭菜,真是好幸福。”看到老人们对饭菜很认可,我觉得特别满足。
实惠的价格得益于惠城区探索的“四个一”公益运营模式,即“政府补助一点、企业让利一点、慈善捐助一点、个人自费一点”。长者饭堂能顺利开门营业、能让老人们吃上有营养的高质量饭菜,是各级党委政府、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现在老人们每天来长者饭堂用餐,不仅可以吃上满意的饭菜,还可以通过走路锻炼身体,可以与老朋友们见面聊天,极大地缓解了孤独和焦虑情绪。
我真心希望,农村的老人们能够舒心养老。我们经常拍摄短视频,将饭堂内的暖心景象分享在社交平台,希望长者饭堂能在乡村遍地开花。
据了解
下源村长者食堂
在今年3月正式揭牌开业
是惠城区首个乡村长者食堂
为农村老年人
特别是失能、独居、空巢等老年人
解决“做饭难”“吃饭难”问题
一起往下看了解更多
☟ ☟ ☟
75岁及以上老人每餐自费2元
“这里11点30分准时开饭,每天大概有120~130位老人来吃午饭,我们每天会提供两荤一素一饭一汤。”长者饭堂负责人严梦婷说。
每个前来就餐的老人胸前都挂着一个二维码胸牌,背面写着日期,每人凭胸卡用餐,一张卡打一份饭。负责扫码的工作人员介绍说:“我们每个月充一次卡,统计来饭堂吃饭的老人,上面的二维码是他们登记的身份信息,每次就餐扫码扣费的同时,也能核对他们的身份信息。”
长者有序排队、扫码核对信息后就餐。
“60至74岁的老人每餐自费5元,75岁及以上的老人每餐自费2元。”严梦婷介绍,自费部分外,由村委会补助、乡贤捐助等,另外,下源村村民委员会每年会向长者饭堂提供经费支持。
饭堂有两支打饭队伍,一支队伍提供给老人自行排队打饭,另一支队伍则是给义工排队打饭,义工会为80岁以上及其行动不便的老人打好饭送上桌。这些义工来自村里60岁老人组成的舞蹈队,他们协助饭堂运行,形成了长者服务长者的高效闭环。
老人在长者饭堂打饭。
“我以前是下源小学的校长,现在退休了想为村子里作点贡献,所以每天都会来长者饭堂帮忙,主要是安排他们有秩序入座就餐,也会帮忙端菜给老人。”义工服务队队长严学忠说。
把深化长者饭堂纳入民生项目清单
据悉,下源村位于水口街道中部,全村4000多人,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700人。该村一直以孝悌之义为重,村内敬老爱老、尊老孝老蔚然成风。2021年,下源村获评“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”。
对于如何维护下源村长者饭堂长期有效运营,严梦婷说:“未来,或将社会化运营食堂,承办一些外包项目,运营收益用于补贴长者饭堂”。
近年来,惠城区长者饭堂设置充分考虑所在社区(村)周边长者的需求,分为自建厨房、单位饭堂专区(窗)、“中央厨房配送+社区门店取餐”等服务模式助餐配餐。
老人围桌边唠家常边吃营养午餐。
长者饭堂实惠的价格得益于联动多方深化政企合作,探索“政府补助一点、企业让利一点、慈善捐助一点、个人自费一点”的“四个一”公益运营模式。
为让老人吃得放心,惠城区持续推动长者饭堂建设,进行多方位、全链条监管,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、运营服务标准规范,全程把好质量关。同时,把深化长者饭堂纳入民生项目清单,指导基层规范助餐服务,包括助餐服务对象、就餐时间地址、助餐标准、优惠政策、申请流程等。
更多惠州党员干部人才资讯
▽
“学习”获取每月学习清单
“招聘”获取近期惠州招聘信息
▼ 大家都在看 ▼
来源 | 光明日报、惠州日报
编辑 | 黎明珠
校对 | 孔启源
转载请注明来源